厭世哲學家莊子
誰是莊子?他的哲學流傳至今,但他是否真的存在過呢?他的理論讓我們不禁懷疑:真的有人能看的如此通透嗎?不管他是一個人,或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,從《莊子》的內容來看,他似乎不太符合一個有智慧、明事理的哲學家所應該具備之形象。他居然立志當一條鹹魚!在現代的激烈競爭中,「莊子」們似乎連生存能力都沒有。他拒絕了國君「繁星推薦」的邀請,還把他懶惰的理由說成了大道理般的論述......嗎?
在厭世講堂這本書裡,作者向我們展示了莊子所建構的哲學觀,也解釋了莊先生想當鹹魚的原因。當然,厭世只是起點,從厭世到佛系、從理解到施行,才是作者認為的完整的莊子人生。
廢物的最高境界
書中一再強調當「廢物」的重要性,那麼,到底廢物是什麼意思呢?「『當廢物』為什麼這麼難?因為『當廢物』就是徹底不走尋常路,完全不遵循社會上既定的價值軌道,只做自己想做的事;簡而言之,就是『做自己』」(P.21) 我的父母就經常左右我的決定,而他們的訴求是希望我當個「有用」的人。這個訴求也是現代工業化社會的普世價值觀。但,到底誰才能定義有用無用呢?我走自己有興趣的路,就一定是無用的?遵循「社會」給我們安排的路,就一定是有用的?其實,如同莊子所說,「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無用之用也。」廢出最高境界、廢的清新脫俗,也很好,不是嗎? 說到父母「遙控」小孩,書中也提到類似情境。「我們總是責怪父母用『遙控器』控制自己的孩子,但有沒有想過父母是不是也被社會上某些價值觀念所遙控?」(P.47) 莊子主張我們應該看清世界本質,然後試圖做自己,但上一輩的人或許已經錯過了自我瞭解的黃金時段。他們雖然「無知」,但「不知」也意味著:他們這樣也過的很快樂,因為他們還很「天真」。莊子說:「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,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」,正是描述這些「迂腐守舊」的人。
平時莫裝逼,出門被雷劈
延續上一段的內容,書的下一段談起了「自滿」的壞處。「能不能別再『強不知以為知』?能不能承認自己的心智能力是有極限的,敞開心胸接受事物本身的不可知,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立場的意見?」(p.68)。聰明人不一定是有智慧的人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不缺能力,隨隨便便都能操縱外在事物。他們永遠也無法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「不知」,甚至會用詭辯或艱澀難懂的詞彙來試圖掩蓋他們的不知。這樣自滿的人,又怎能敞開心胸、明白真理呢?另外,有許多人的厭世是建構在固執己見上。這些人自認超然,卻不被別人認同,也不願意聆聽他人的見解,導致他們被邊緣化。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厭世,只是倔脾氣所導致的憤世嫉俗罷了。
「愈聰明的人,他就愈不能接受自己活在假象世界的事實,因為他太能控制,他只要運用自己的小聰明,就能讓一切都順著他的想法運作」(p.107)。莊周夢蝶告訴我們:世界是個虛構的夢境,一切最終都會歸零。所以,沒有誰能夠成為世界核心。你的自滿,最終只會讓自己不痛快,並不會讓你得到成就。「一個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盲從自己的心智」(p.81);「『我』不是那喧囂不停的心智,也不是奔騰澎湃的情緒感受,原來『我』一直錯認了自己;一旦發現這個事實,那個無限膨脹的『我』就會自行爆破,因為它本來就不存在」(p.99)。
|